主要內容
:::
首頁 機車專區 速度管理

機車專區

速度管理

發布時間:105-06-22 瀏覽次數:11292列印此頁面

交通大學事故鑑定研究中心吳宗修執行長

 

        一般人常想到的「速度管理」是自己開車不要超過高速公路上的最高與最低速限範圍,以及平面道路的最高速度限制。就字面上的解讀,速度管理應該是車輛駕駛人面對不同行車環境與路況,本身對車輛速度操控的管理。不只是違規罰單與荷包失血的問題,從交通安全的角度來看,速度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以下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嘗試說明行駛速度對駕駛車輛的影響關係。

        以交通工程觀點來看,當要興建一條新的道路時,需要對擬闢建道路的地區進行環境評估;一旦決定闢建的路線,便需要將各種可能對行車安全的因素列入考慮,例如:可能的車流量、沿線地勢、區域排水形態、天氣狀況等因素。在行車速度較高且道路彎曲角度較大的路段,其超高度(左轉彎時,右邊路面比左邊高的現象)的大小與行駛速度的大小就有密切關係;工程設計之行車速限越高,則其超高度的數值會越大,反之則越小,其原因是越大的超高度能抵銷越多的離心力,以避免車輛因離心力過大而失控、增加行車安全,並減少事故的發生。這個道理就是駕駛人在公路彎道上,高速行駛時感覺身體會不自主地往內側(轉彎方向)傾斜;而在特定的彎道中,這個趨勢的大小程度就是與當下車輛行駛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行駛速度增加為兩倍時,離心力就增加為四倍!
 

        速度也會影響緊急煞車時所需要的距離。所謂煞停距離是指車輛駕駛人從警覺到前方突發險境、決定要採取緊急停車開始,經過多個步驟到最後車輛真正停止的距離。我們又可以把煞停距離細分為反應距離與煞車距離;前者主要與駕駛人的反應時間有關,後者則與煞車力有關。反應距離就是駕駛人警覺到險境,到用腳緊踩煞車使其作動前,車輛所行駛的距離(此時車輛並無減速動作,故又有稱「空駛距離」);距離等於速度與時間的乘積,若反應時間長或行車速度快,反應距離就變長。煞車距離則是車輛已經在煞車狀態下,減速滑行至停止的距離;根據力學原理,它的大小與緊急煞車當下的行駛速度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行車速度增加為兩倍時,煞車距離就增加為四倍!
 

        就駕駛人的心理層面來講,速度管理也是相當重要。根據研究指出,駕駛人在行車速度越高時,需要花費越多精神注意路況(難怪飛機與高鐵駕駛的薪水要高一些),這對長途旅程的駕駛人來說是一沈重負擔;除了行前充分休息之外,最佳的策略就是遵照沿途速限規定開車。當車輛速度逐漸增加,駕駛人的視覺敏銳度會隨之降低,行車視野範圍(有效視錐角)也會跟著減縮,進而影響對於周遭事物之判斷,尤其是由橫交街道駛出的車輛所帶來的威脅最大。
 

        前面介紹的概念都是指出:行車速度越快,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的機會越高。但就結果而言,一般人應該會更關心意外事故的傷害程度。所謂交通意外事故就是白話文的「車禍」,絕大部分的車禍都牽涉到碰撞,這也是近年來在加拿大與美國學界,都開始把過去常用的意外(accident),改稱碰撞(crash),以充分反應真實情況。駕駛人發現前方突發險境,如果可以在接觸前將車輛煞停,那就平安無事;但若發生碰撞,無論車輛或者是車上乘員,就都必須承受驟然減速至近乎靜止的衝擊。撞擊就是運動物體發生瞬間動能變化的現象。物理學告訴我們:動能的大小等於物體「質量與速度平方乘積的一半」;講白了就是動能的大小與速度平方成正比。因此在發生撞擊當下,人車的動能會驟然變化,這些突然的動能損失只能由車體與人體的變形來吸收;這就是車毀人傷的來源,也是反映物理學裡的必然。
 

        常諺:「十次車禍,九次快」,只是反應出車速太快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的機率較高,有經驗的駕駛人必然同意這種說法;我們也常聽到「開得越快,撞得越爛」的說法。兩者都是速度管理失敗(超速)的結果,重點是所有駕駛人都應該在開車、騎車時,隨時注意做好速度管理,以確保本身與他人的交通安全。

分享給朋友:
分享給朋友 facebook分享(另開新視窗) line分享(另開新視窗) email分享(另開新視窗) 加入我們 facebook粉絲團(另開新視窗) IG專頁(另開新視窗) IG生活圈(另開新視窗) youtube頻道(另開新視窗)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