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駕駛
機車上路的危險因子
發布時間:105-11-04 瀏覽次數:4522次
什麼是用路時的危險認知
一件交通事故的發生,隱藏著『認知不足或不對,或判斷錯誤』的根本問題,簡單來說,事出必有因,用路人必須了解原因才能避免事故。如果要達到避免事故( 行車安全) 的目的,建立正確的用路認知與知識就是最好的護身符。
交通環境中包含了各類車種,用路時建議應從危險預測的角度切入,首先必須對人、車、路等特性有基礎的認識,了解它們和機車在道路上可能產生的危險因子,從而建立正確的觀念與態度,以及預測危險的習慣與能力,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行為,相信應該可降低事故發生的機率,甚至避免事故的發生。
在交通安全目的上,為了確保自己的用路安全,除遵守交通規則外,還必須對自己所處的交通情境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並養成觀察習慣才能發揮預測危險的能力,以避開危險。至於本手冊所強調的『正確認知』,其實有些在交通規則上已有規範,如禮讓、注意前方狀況或採取安全的必要措施等規定;其他部分則是涉及個人交通經驗或對人、車及路況特性了解的多寡而定。
人、車、路況特性大不同
交通環境中的主要元素:人、車以及路況,其各自特性所有用路人都應該加以瞭解,否則就無法有正確的認知與危險預測能力,也就無法及時作出適當反應,避免危險的發生。
從道路上常見的「搶快」來看,便是人的特性之一,可能是機車騎士本身的行為,也可能是其他用路人有類似的行為,例如對向汽車搶先左轉,結果造成機車急煞車而摔車;即使汽車與機車根本沒有發生碰觸,仍然可能造成騎士嚴重傷害。就此角度而言,如果機車騎士能夠對於他人的不當行為有所認知及預防,就可以提早有所防範,減少自身受傷的機會。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汽車右轉時,駕駛人卻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無論是刻意或輕忽道安規則,也屬於難以預測的疏忽。一旦機車騎士有此認知,就應有「不是每位汽車駕駛人右轉時一定會使用方向燈」或「禮讓右後方機車」的態度,並自我延伸出「特別觀察左側或左前方的汽車是否有右轉的意圖」的習慣,如此一來,騎士就不會在接近路口時,因左側或左前方的汽車突然右轉而發生意外。
防禦對策基本心法
以人的特色而言,建議機車騎士要從前方車輛的速度變化與路線來判斷前車是否有右轉意圖,一旦有懷疑或不確定,就應採取必要的動作。如果前車是大型車,更應考量它視野盲點大與內輪差的特性,在採取安全手段( 保持距離) 時更應多加注意,甚至要有汽車駕駛人「根本沒有看到我」的懷疑。
其次,以機車的特性來說,大家都知道機車緊急重煞車時很容易導致摔車,尤其若對於平時缺乏緊急重煞車經驗及技巧的人來說,一旦突然重煞車,摔車的機率更高。就此層面而言,如能讓讀者瞭解機車特性及造成摔車因素,應該有助於規避類似危險情況的發生,對此第二章將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最後是路的特性,例如雨天的路面標線可能濕滑,機車在雨天煞車過程中,可能因恰好在標線上煞車而造成摔車;或是部分道路的柏油路面,也可能因表面有砂礫而造成路面摩擦力降低,同樣也具有危險性。
總之,交通環境中影響安全的因素相當多,而機車騎士因為缺乏外層車體防護,所以要注意的東西更多;上述的案例僅僅簡單說明了騎乘機車時必須有的基本認知、態度、習慣與行為。然而,認知並不僅限於機車本身特性的了解,還包括其他汽車駕駛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環境道路中可能的變化。事實上,除機車騎士本身外,同處於道路交通上的其他用路人的觀念也同樣重要,因為只要任何一方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就可能導致錯誤的行為,接著再發生意外就不足為奇了。
防禦駕駛的內涵與意義
『意外』乃指『意料之外』!
意外可以避免嗎?以字面涵意來說,若能提升用路人對交通情境的「意料能力」,意外的發生自然可大大降低;這裡所說的意料能力並非超能力,而是指「危險預測能力」,這就是防禦駕駛的內涵。
一般民眾經常聽到安全駕駛,但對「防禦駕駛」卻很陌生?其實兩者目的都是安全,只是內涵精神並不太一樣。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稍加區別:
- 安全駕駛:是指用路時尊重路權、遵守相關交通規則;
- 防禦駕駛:則主要是指用路時預測可能發生的狀況( 人車路相關的危險認知) 而加以防範,並在危急的關鍵時刻(如爆胎)作出正確的行為動作。
所以,安全駕駛與防禦駕駛是交通安全的一體兩面,騎乘機車時除了要做到遵守相關交通規則的安全駕駛之外,也應學習防禦駕駛,才能辨識交通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培養預測危險的能力。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artc.org.tw/chinese/04_industry/01_01detail.aspx?pdid=12